我院邀请厦门大学李绍滋教授作专题报告 近日,我院邀请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副主任,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李绍滋教授在行政A楼1003会议室作“算力赋能AI,AI赋能未来”的专题报告。院长邓长辉、副院长谢亚君出席,各系(副)主任、全体专任教师聆听了讲座。报告由谢亚君副院长主持。 李绍滋教授从算力赋能AI、AI赋能未来、厦门大学AI的发展与现状和未来展望四个部分深入分析了当前AI技术的应用和前景,并展示了多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期间,参会教师积极提问,围绕AI技术及其对算力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问题和观点,李绍滋教授逐一进行了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郁。 图为李绍滋教授作报告 图为李绍滋教授与现场教师互动环节 李绍滋教授的报告内容翔实,观点新颖,用词精炼有力,令在场的参会教师印象深刻。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学术方面的建设,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讲座嘉宾介绍 李绍滋,博士,厦门大学二级教授,泉州市桐江学者讲座教授,武夷学院特聘教授,荣获2023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简称“AI 2000”)奖(位列全球AAAI/IJCAI领域第59位),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首届会士(FAAI Fellow),厦门大学(计算机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多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厦门大学计算机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2010年)时四位方向带头人之一;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6月—2018年7月担任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人工智能系)主任(首任和第二任);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通信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会评专家和通信评议专家、科技部《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的会评专家;1992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入选原机械工业部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运动目标检测与识别、健康医疗大数据和智能中医诊疗等。 在科研及成果方面,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主持一个课题和一个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一项、省科技重点项目、省基金项目、深圳科技计划项目等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三项,中华中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10项。先后在TPAMI、TIP、TNNLS、T Evol. Comput.、T Cybernetics、MIA等SCI一区及《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以及CVPR、AAAI、IJCAI、ECCV、MICCAI等国际顶级会议发表科研论文近200篇,其中:85余篇SCI检索、316余篇EI检索,Google Scholar他引达到12883次,H-index为36,最高单篇他引达3358次。 大数据学院办公室 2024年1月21日
近日,我院邀请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副主任,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李绍滋教授在行政A楼1003会议室作“算力赋能AI,AI赋能未来”的专题报告。院长邓长辉、副院长谢亚君出席,各系(副)主任、全体专任教师聆听了讲座。报告由谢亚君副院长主持。
李绍滋教授从算力赋能AI、AI赋能未来、厦门大学AI的发展与现状和未来展望四个部分深入分析了当前AI技术的应用和前景,并展示了多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期间,参会教师积极提问,围绕AI技术及其对算力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问题和观点,李绍滋教授逐一进行了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郁。
图为李绍滋教授作报告
图为李绍滋教授与现场教师互动环节
李绍滋教授的报告内容翔实,观点新颖,用词精炼有力,令在场的参会教师印象深刻。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学术方面的建设,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讲座嘉宾介绍
李绍滋,博士,厦门大学二级教授,泉州市桐江学者讲座教授,武夷学院特聘教授,荣获2023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简称“AI 2000”)奖(位列全球AAAI/IJCAI领域第59位),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首届会士(FAAI Fellow),厦门大学(计算机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多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厦门大学计算机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2010年)时四位方向带头人之一;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6月—2018年7月担任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人工智能系)主任(首任和第二任);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通信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会评专家和通信评议专家、科技部《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的会评专家;1992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入选原机械工业部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运动目标检测与识别、健康医疗大数据和智能中医诊疗等。
在科研及成果方面,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主持一个课题和一个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一项、省科技重点项目、省基金项目、深圳科技计划项目等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三项,中华中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10项。先后在TPAMI、TIP、TNNLS、T Evol. Comput.、T Cybernetics、MIA等SCI一区及《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以及CVPR、AAAI、IJCAI、ECCV、MICCAI等国际顶级会议发表科研论文近200篇,其中:85余篇SCI检索、316余篇EI检索,Google Scholar他引达到12883次,H-index为36,最高单篇他引达3358次。
大数据学院办公室
2024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