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廷智给校内外学生作了题为“文明交汇:丝绸之路话古今”的线上讲座。本次线上讲座是杨廷智老师创设的“老杨读史”2020年线上讲座系列第二讲,校内外30余名学生在线聆听了讲座。
杨老师在讲座中,系统讲解了丝绸之路的由来和历史变迁,特别指出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地位。他指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出现距今只有143年,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其基本内涵为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杨老师指出,人们熟知的张骞通西域并不能作为丝绸之路开辟的标志,其历史作用是贯通了丝绸之路的西段和东段。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是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印度孔雀王朝就已经占据了西亚、东南欧、北非地区,控制了亚欧大陆的交通要冲,即丝绸之路西段。张骞“凿空”西域之后,贯通了从古代中国到欧洲的东西方交流交往通道,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涵盖物质、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后来又兴起了海上丝绸之路。在美洲被发现之前,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其发展史是就是古代世界文明中枢地带的“世界史”。
2013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赋予了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视,这一倡议和战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继续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的平台,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一个多小时的讲解结束后,杨老师在线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