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省级社会实践金课《返乡入乡创业实践》
01课程团队
《返乡入乡创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
负责人:林业铖 副教授 教育学院副院长、分党委书记,
福州市长乐区纪委监委第二届特约监察员



课程团队教师:袁晓建、胡真真、胡金河、王家利
02课程简介
《返乡入乡创业实践》课程是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素质”培养与“家国情怀”培育而开设的双创实践类通识选修课程。课程基于返乡入乡创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结合学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契机,将大学生双创融入乡村建设,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运用专业服务乡村建设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因地制宜挖掘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培育创业项目服务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课程共32学时,根据教学逻辑,形成“理论讲授”+“乡村调研”+“项目设计”+“项目落地”等内容学习模块。
模块内容 |
授课类型 |
课时分配 |
授课任务要求 |
理论讲授 |
理论课 |
8课时 |
涉及“认知创业(含返乡入乡创业、乡村振兴等)”、“组建创业团队”、“识别创业机会”、“设计商业模式”、“整合创业资源”、“创业计划书撰写与路演”和“社会实践指导”等理论模块讲授。 |
乡村调研 |
实践课 |
16课时 |
课程学员根据专业方向分成小组。各小组结合调研的主题,按照所学专业任务分工,利用假期或周末时间,深入乡村调研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结合专业方向设计实践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成果,因地制宜挖掘助力乡村振兴的双创项目。 |
项目设计 |
实践课 |
4课时 |
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总结社会实践成果,运用创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把挖掘的实践项目转化为可培育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项目设计、过程优化。 |
项目落地 |
实践课 |
4课时 |
根据优化的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制作路演PPT进行成果展示、现场答辩。针对可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乡村落地实施。 |
合计 |
32课时 |
|
03课程特色与创新
课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素质”培养与“家国情怀”培育,强化学习过程的“理”“实”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紧密相关,形成了“一个闭环、两种实践、三大融合和四位一体”的特色。


课程学员以团队形式开展创业项目头脑风暴


课程学员在校外田间课堂探讨项目实践
创新评价考核方式
课程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以及实践效果的考核,尤其把价值情怀融入、项目服务效果等要素纳入考量范围,体现扎根中国社会大地育人目的。
个人成绩 30% |
团队成绩 30% |
实践成果(效果) 40% |
理论及实践课出 勤 15% |
个人在小组项目中贡献度15% |
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度15% |
项目成果汇报路演15% |
价值情怀 体现度20% |
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度20% |




把课堂搬进乡村,扎根中国农村大地育人
04课程成果
服务乡村落地有声:课程遴选的项目《周末益课堂》落地长乐区梅花镇、营前街道等,在湖里村开展助推文明乡风建设的系列活动,助推湖里村获评2020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学生飞阁文创工作室落地琅岐红蟳公社,助力金砂村打造红蟳公社文旅品牌IP,获评全国乡村振兴观摩基地、国家2A景区;课程“壹点爱”学生创业团队成员落地富溪开展乡村规划论证,策划活动等,促使富溪村获评宁德市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称号。

课程遴选的项目《周末益课堂》落地长乐区营前街道、梅花镇,助力乡村振兴

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双创成果喜获佳绩。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赛金奖2项,国赛银奖1项、铜奖1项,其他省级比赛12项。实践成果所转化的《红蟳公社——以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入围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获得大赛红旅赛道公益组银奖、十佳人气奖。同时项目代表学校亮相第八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创业成果展,荣获创新创业成果一等奖。
课程实践成果《红蟳公社——以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项目入围省赛决赛

《红蟳公社——以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项目获得公益组银奖、十佳人气奖
实践成果《红蟳公社》项目亮相第八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创业成果展
学生情怀得到厚植。通过课程学习涌现出如陈思衡等学生愿意扎根农村服务的代表,能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农村建设。课程学员林以涛注册成立厦门市飞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陈华淋成立福建盛世龙途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进入了市场化运行,带动就业20余人,带动在校生创业30人次。学生不仅自己成立公司,也引领身边许多学生参与乡村创业实践,带动了就业。

课程学员林以涛注册成立厦门市飞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课程学员陈华淋获评第九届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标兵
服务社会荣受褒奖
课程学员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区级及以上优秀志愿者 50 人次。学生服务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受到当地政府表彰。




